与读书为伴
发布时间 2023-04-19 16:27 来源: 河北法制网
张露
19岁那年,我和姐姐考入同一座城市的大学,每到周末,她都会跨越大半个城市来看我。
姐姐那时正痴迷文学写作,小说、诗歌、散文都有涉猎。我则沉醉于读书,她每次来都会给我带来当时热销的图书。有了这些精神食粮,我一周的大部分时间躲在书里,在快乐中自由飞翔。我用读书逃避初入校园的孤独和羞涩,也用“腹有诗书”装点自己的性情和气质。每个自习课,我都会手拿两本文学书缓缓步入教室,在嬉笑打闹的同学面前,显得那么独特和另类。
姐姐的散文和小说陆续在报纸刊物上发表时,我的读书生涯也开始渐入佳境,那时候最喜欢的是外国文学名著,《红与黑》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《简·爱》《牛虻》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都是在那个时期读的。我突然意识到,在自己生活的狭小世界之外,还有那么广阔辽远与我们隔着千山万水的另外一个世界,除了平静安逸的校园生活,还有一种惊心动魄、波澜壮阔的动荡生活,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从书中走到我面前,和我悄悄耳语,我开始感受到精神上的充实,我觉得,他们就是我的坚强支撑。
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匆匆而过,转眼毕业了,姐姐选择留校,我则回到家乡小城。随之而来的是参加工作、结婚、生子,我被世俗的柴米油盐吞没,每天睁开眼,想到的就是房贷、孩子、买菜、做饭,那是一段焦虑、迷茫的日子,书籍从未翻开过,连自己也丢失在时间的荒野里。
四十岁那年,我的身体出了问题,因严重的腰椎病不得不整日躺在床上。孤独和抑郁缠绕着我,令我几近崩溃,我觉得活不下去了,一切全完了,人生对于我毫无意义。这时,我想起了久已冷落的书籍,英国作家毛姆不是说,书籍是躲避一切苦难的避风港吗?我急不可耐,像溺水的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,开始疯狂读书,书橱里落满灰尘的《三国演义》《红楼梦》《水浒传》《三言二拍》,甚至《唐诗三百首》,我都读了一个遍。我又去图书馆借书,一本本经典名著像一座座小山被我征服。渐渐的,我的心灵又开始波涛汹涌,环绕在我周边的阴霾不知何时消散了,阳光和欢笑又回到生活里。我又一次看到蓝天、飞鸟、窗前的绿叶、天空中慢悠悠飘过的白云,虽然因为腰椎病躺在床上,无法正常工作生活,但我的心“复活”了。
我用书籍为自己营造了一间与尘嚣隔绝的小屋,可以躲进去,独自面对一个丰富有趣的世界,把烦恼和焦虑忘记得干干净净。无数哲人和智者在书中描绘创造的那些博大世界,书中流露出的感情,闪烁着的思想,像墨彩一样浸染着我的心胸,像子弹一样射中我的灵魂,这样的色彩和弹痕留在心灵中,无论如何也不会消失,他们已经和我的生命融合在一起,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驱逐它们。
从那以后的日子,我再也没有和书籍分开过,我的身体慢慢康复,直到我能正常生活工作。即使是我出差、旅行,都会提前在背包里放上一本书。后来,81岁的老父亲要进行股骨头置换手术。我和母亲、姐姐在手术室外焦灼地等待着,时间一分一秒过去,我心里的恐慌也在一点点加剧,不知道等待我们的究竟是什么,年老体弱的父亲经得起手术的风险吗?耳边一直回响着医生的忠告,我坐在医院走廊的塑料座椅上,心里翻来覆去,无法平静,不由得打开手机,翻看正在阅读的罗曼·罗兰的《约翰·克利斯朵夫》。当读到克利斯朵夫的朋友奥里维的死,我再也无法抑制奔涌而出的泪水,他们曾经那样灵魂相通,互为知音,但奥里维却由于意外离他而去。朋友的死,几乎要了克利斯朵夫的命,他一直在黑暗的、带着护窗板的屋子里躲避着,但人终究是要活下去的,几度痛苦、沉沦、挣扎,他终于从黑暗中爬出来,虽然精神上受到重创,但身体慢慢康复,又可以弹奏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音乐了……我敬佩克利斯朵夫,他是一个孤独的战士,无论是失去最爱他的祖父、最懂他的朋友,还是和他灵魂相依的恋人,他总能从自然界的抚慰中获取力量,进而从巨大的痛苦中挣脱出来。那痛苦便化茧成蝶,成为他生命的力量,化作了他的音乐……我正沉浸在遐想中,忽然手术室的门开了,主治医生面带喜色,高声宣布:“手术成功了!”父亲面色苍白,床头挂着输液瓶,被护士缓缓推了出来。我们三个都站起来,不约而同紧紧抱在一起,喜极而泣,一切担忧、恐惧都化作了泪水,而我的泪水还为另一个人而流,那便是约翰·克利斯朵夫。
读书有什么用?许多人都问过我这个问题,我感觉,它不能给你带来财富、职位、名誉这些现实的东西,但它如一束光,引领着你的心灵走出黑暗,又如润物无声的细雨,悄悄滋润你干涸的心田,让你感觉并不孤独,让你明白,天地间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在受苦,还有那么多坚强的灵魂和你站立在一起。
我想,今后我的生活内容还会有很多变化,然而有一件事情是不会改变的,那就是读书。我已拥有两个大书橱,有好几百本书,我常常站在书橱前,用手抚摸着一排排五彩斑斓的书脊,像将军检阅自己的士兵,这时,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感便油然而生,我想,我将终生与书为伴。
(作者单位:辛集市公安交警大队)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
河北法治报
微博
河北法治报
微信
雄安新区召开社会治理工作推进会